第一百四十九章 割城换将(第3/5 页)
虽然如今江淮地区,也有人开始种植水稻,但也因为培植和种植技术原因,产量都很不理想。韩烈首先在建邺成立典农都尉府,接着在临淮又成立典农都尉府,都是存有在江东区域培植和种植出优质的水稻的心思。
农耕时代,只要有了粮食,无疑就有了人口。事实上温饱问题,不单单是汉末一朝的问题,而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都致力解决的问题,然而实际上一直到二十一世纪,仍然还有些地方存在温饱的问题。
如今韩烈统领徐州,扬州大部,区域人口已经超过两百万,要全面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,就必须培育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,而之所以选择在建邺和临淮两地作为实验之地,也是韩烈知道后世的江淮区域,是优质粮食产出之地。
只要种植的好,一年足以产出两季粮食,春天种水稻,深秋种冬麦,这样就可以合理的利用农田,产出的粮食的也会成倍增长,这就是江淮之地的优势,是眼下乃至后世任何省份都没有的。
比如再往南走,过了吴郡的会稽郡治下郡县,就因为气候问题,只能种植水稻,但在汉代因为水稻没有优质品种,产量底下不说,每年也仅能喊出一季,为此被列为杂粮序列。
致力推广种植新品种的优质水稻,以及合理利用江淮地区的天然优势,种植两季粮食,可以说是韩烈这样具备先知记忆的优势,别人自然无法理解和看透。
这其实也是韩烈一心从冀州,投奔徐州而来真正的目的,当初他从东海进洛阳,再辗转到冀州,发现这个时代,有个致命因素,就是地虽广,却产出稀少,丰年勉强能够活下去,一旦遇上灾年,百姓不说吃饱,就是连活都活不下。
若是再加上兵祸战乱,百姓唯一的下场也只能饥贫而死,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幸存下来,这也是汉末以来,人口为何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。往往一场兵祸战乱,导致就是整个区域的人口大面积的死亡。
也是关注到这个问题,韩烈一直都极力关注民生,以及人口的得失,对于百姓的生存,新生儿的奖励措施,他都十分重视。
“不过在解决琅琊、泰山、东莱三郡问题之前,我必须前往沛国一趟,但为了不引起袁公路的误会,此次出行,由骁骑营随我出行即可,我不在东海的时间内,东海政务由汉瑜负责,军务就有劳徐叔你代劳。”韩烈不容置疑下达了指示。
陈珪和徐荣二人如今分别担任太守为郡尉,是东海实际的掌控人,得知韩烈要去沛国,二人虽然满腹疑惑,但还是躬声应道:“喏。”
骁骑营虽然兵力只有两千人,但战马却保持了两千五百匹,多出的五百匹是作为替换和托运食物所用,这次韩烈让骁骑营随行,一来固然是出于安全考虑,二来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军,来训练部队的行军能力。
这次随行的武将,不单单是太史慈一人,典韦和朱桓都有同行,当然韩烈此次去沛国,可不是跟袁术一争长短的,而是去谈判的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