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五章 借还是不借,这是一个问题(第4/5 页)
大明第二抠唆,正是大司徒王国光本人。
“要不这样吧,咱们让戚帅把俘虏用于修桥补路?”兵部尚书曾省吾提出了一个建议。
王国光好悬一口气没倒腾过来,咳嗽了好几下,才连连摆手说道:“那还是借钱吧。”
当有人说掀屋顶的时候,王国光就立刻同意开窗了,这头儿工部尚书要私掠,那头儿兵部尚书要抓壮丁,还是折中一下,借钱好了,出点利息,总比闹出民乱来要强。
王国光略显惆怅,按理说,他这个大司徒可谓是名至实归,大明边军都是全饷,虽然是以实物代银,但也是实打实的拿到了军饷,军饷的餉是是食字旁,军饷从一开始就不是银子,而是粮食;
大明皇帝一年一百二十万金花银,也能够如数到账;大明百官也有足俸可以领取,至少那些清廉的官员,不必和浊流同流合污的贪腐;
大明国帑内帑,累年皆有结余,大明甚至还有余力对开海进行大力投资。
说一句财相经营有方,绝不过分,万历九年的大明国朝,比大明大多数时候都要富裕。
就这,可是这事到临头,还是缺钱,根本就不够花,王国光一时间有些迷茫,这多少钱才够花?
“那就户部拟个章程吧。”张居正看向了王国光,眉头紧锁的说道:“白银浪费,资产增殖之事,这事不好办,不如青苗法刺破白银堰塞来的简单,但不好办也得办,我觉得可以和均田役联系在一起。”
“具体来说,就是衡量资产增殖的标准,除了工坊折银之外,还有就是人丁,培养匠人的数量,也要纳入考成为宜,百官升转,都要草榜糊名公示,底册填名揭榜,两项指标,根据各地不同区设限,同样匠人数量的考核,可以合并到均田役事中,便是以工农二字为宜。”
张居正这话的意思,就非常明确了,工农是一体的,其本质上都是生产者,在阶级中都是供养肉食者的穷民苦力斗升小民,生产者的数量和资产增殖的折银,这两个标准,就是考成法的实际标准了。
这就是张居正和汪道昆的不同之处,张居正这一生,不够勇敢,他总是妥协,汪道昆想的是把流入大明的白银,全部转化为固定资产,但现实执行中,能在有生之年达到七成的转化率,张居正觉得可以跟列祖列宗交待了。
张居正觉得到那时候,他对得起道爷的环召之恩,隆庆皇帝的托付,和陛下的信任了。
“元辅还是厉害啊。”汪道昆稍加思索,就发现合该人家张居正当首辅。
长期的实践让汪道昆非常清楚大明官员的才能,他们可以在虚实之间灵活转换,为了升转,做点假账轻而易举,朝廷不可能直接派出缇骑四处察闻,官员之间也会紧密配合,一团花团锦簇之下,皆是虚妄。
本意是好的,执行坏了,是个伪命题,因为本意是好的是不成立的,很多问题,从一开始就是可以避免的,执行坏了,多数时候本意就是那样。
这就是将工匠数量纳入考成的妙处所在了。
工农人数将会直接关乎到商品数量,大明几个市舶司的商货数量,进出口的数目都是很明确的,这就限制了做假账的规模,你这头资产增殖折算白银数直接上了天,那头工匠数量增长几乎为零,这数字就不可信,两个账本都作假,可是出口数和进口数对不上,那么朝廷追查就有了切入点。
牛皮吹上天,三本账揭穿老底。
如果三本账都作假呢?那大明朝廷要准备的不是反腐清汰,而是平叛。
王崇古瞄了一眼张居正,确切的知道,张居正这厮,不可为敌。在陛下鼎力支持的张居正眼皮底下搞小动作,还不如直接上吊干脆。
主要是小时候的陛下,为了自己的皇位,支持张居正,长大了的陛下,还在支持张居正,王崇古现在的忠君体国,完全是怕,怕自己全家老小的小命、怕张居正、怕皇帝,当然也有那么一点点,为了大明再次伟大的想法,只有一点点。
躲在屏风后面听完全场的朱翊钧,直呼元辅先生,果然还是这么不可战胜!
他可以放心的不务正业了。
至于偷听,大明皇帝的偷听能叫偷听吗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