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二章 朕这一生的成就,全靠自己努力(第5/5 页)
王之诰摇头说道:“你们还不知道元辅吗?他要做什么会跟我说?我也不太清楚,没有听元辅提及过,但我知道一件事,去年让朝廷颜面扫地的大事,国债、绥远驰道和矿业的票证,是朝廷、陛下向民间的借债。”
“自万历元年新政伊始,朝廷财用日盈至今,连边方的军兵都在六册一账,实物给饷之下,吃上了饱饭,朝廷向民间的这次借债,可谓是颜面尽失,陛下穿青衣尚节俭,朝廷财用仍有不足,钱不够是朝廷现在必然面临的问题。”
“诸位,卧马岗可是有个金山、银山、铜山、煤山。”
朝廷想要煤炭、金银铜铁,但是缺钱去修路开矿,不得不向民间拆借这事,可是去年年末,头等大事。
朝廷不是没钱,是钱不够用,这是一个确认的事实。
“坏了!坏了!这次彻底坏了。”林辅成立刻站起了身来,神情极为激动的大声说道:“陛下这是穷急眼了!”
皇帝的节(lin)俭(se)天下人人皆知,这张居正还在呢,朝廷就又缺钱了,把主意打到海贸之事上,再合理不过了!
海贸的自由正在消失!
西土城的遮奢户最先发力,而后是南衙海商们开始发力,如果不能从市舶司直接兑换船引,就必须依托于五大隶属于市舶司的商行,而这些商行只能算是半官办,想要得到船引的代价陡然升高。
很快,一大堆的奏疏出现在了朱翊钧的御案之前,内容大同小异,阻止皇帝陛下开历史倒车,回到禁海的年代,这个田亩换船引的办法,不仅要办,而且要在五个腹地市舶司进行推而广之,不仅仅松江府要有政策,密州、宁波、月港、广州电白市舶司,都要有相同的政策!
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沉默了许久,张居正办事的风格,是极为严肃的,而王崇古办事的风格,主打一个坑蒙拐骗,把人耍的团团转,朱翊钧不由得想起了当初王崇古给科道言官下套,让他们跑到皇极门伏阙的旧事来。
这是王崇古的风格,他没有张居正那种偶像负担,作为奸臣的王崇古,做事不奸诈,怎么能当得起奸臣二字呢?
这一次以退为进,朝廷推广还田法,在悄无声息之间开始了,而且是主动请求,还动用了能动用的关系,想方设法的劝阻皇帝。
朱翊钧顺应民意,朱批了这些奏疏,但还是一副‘你们害苦了朕’模样,再三强调农桑为国之根本,古先圣王,莫不以劝农为首务,黄金、珠、玉,饥不可食,寒不可衣,然词讼繁兴商贸繁盛,则农务多废,责令有司,不得田野荒辟。
这番话是很合理的,大明皇帝亲事农桑,带着宝岐司育种育苗,了解垦荒种田之苦,不是秘密,这可是张居正的罪孽之一,陛下那是天生贵人,哪有为了教育这么欺负皇帝的?
这一轮的以退为进,效果极好。
这是一套组合拳,即便是等到势要豪右里面的明白人,清楚了朝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,也无力回天,分化已经完成,这就是王崇古这招以退为进最阴险的地方,分化了乡贤缙绅、势要豪右。
本来朝廷动田制,是引动天下沸反的事儿,但现在就有了不同的声音,而且也形成了政治正确,关了田亩换船引的窗口,等于海贸不自由的这个政治正确。
朝廷的明公们,对《还田疏》仍然抱有最大的谨慎,多数都是抱着试试看,一旦造成了恶劣影响立刻叫停的想法,试着去慢慢推行。
万历十年正月十五上元节,京师热闹无比,街道两旁,张灯结彩,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,随风轻轻摇曳,街上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而一辆车驾从通州而来,从朝阳门入京,下榻会同馆驿。
大明应天巡抚潘季驯,回京述职后,将前往绥远治理黄河。
(本章完)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