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文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盛唐挽歌 > 第73章 好办的和难办的

第73章 好办的和难办的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自三国开始兴盛了数百年的邺城,就此没落。失去漕运的邺城,也就失去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。

而自裴耀卿漕运改革后,因为漕运路线改道,洛阳不再是必经之路,因此愿意前往洛阳的漕船就日渐稀少。

三年时间,汴口到洛阳这一段的漕运,几乎减少了80%!

运量从最高峰时的百万石,到现在的不足二十万石。

裴耀卿漕运改革的核心,除了分段漕运外,另一点就是以汴口为转运的核心,放弃从前漕运以洛阳为转运核心的战略。

李隆基看了这份疏奏,大发雷霆,一怒之下,将之前承办粮食转运的诸多官员全部撤职查办!

结果,立马就有朝臣上书,说含嘉仓空置的原因并不在此,希望李隆基能收回成命。

政务上的事情,其实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,只存在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而已。

从某个角度看,那些人也不是纯粹无理取闹,他们说得还是挺有道理的。

裴耀卿改革漕运,采用“分段式”运输,三年往长安运了700多万石粮食,成绩不可谓不耀眼。

漕船都不往洛阳走,含嘉仓只出不入,粮食库存减少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?

在朝堂各类歌功颂德的声音之下,这个重大转变的影响,显而易见的被有意忽略和淡化了。

这项漕运改革,是官府在汴河与黄河的交叉点上置河阴县(今河南河阴县东)及河阴仓,在河清县(河南孟县西南五十里)置柏崖仓,在黄河北岸三门之东置集津仓,三门之西置三门仓(一作盐仓)。

这项改革直接导致了日后以汴梁为核心的漕运经济崛起,奠定了五代十国的基本经济格局,其影响之深远,除了“过来人”的方重勇外,无人看得透彻。

但是,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两面性的。有得必有失,乃是常态。

漕运改革,是以牺牲汴口到洛阳段的漕运为代价的。它对大唐漕运的布局,乃至国家经济中心的布局,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。

只是此时绝大多数人并未看到这一点罢了。

这样的例子之前便有。

当初从北周灭北齐,到尉迟迥相州起兵反隋。当政者都看到了邺城对于凝聚河北人心的恐怖威力,于是改了漳河水道,使黄河漕运路线不再通过邺城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