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文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> 第613章 出征

第613章 出征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山海关是出入辽东的重要门户,明廷为加强其军事防御力量,在山海关设立山海镇。

辖原蓟镇东协山海、石门、台头、燕河四路,总兵府驻山海关城。

天启六年,袁崇焕胜努尔哈赤,赢得宁远大捷。

此后,“关宁锦防线”得以构筑,山海关也因此形成大纵深、多层次的军事防御体系,关城防御固若金汤。

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最西端,也就控制了中原地区与辽东地区的最快捷交通路线。

因此,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变得更为重要,直接关系着京师安全。

山海关位于明长城蓟镇与辽东镇的交界处,是扼守华北、东北地区的咽喉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山海关防区地跨整个辽西走廊,其东南面为辽东湾,西北面为燕山山脉最东余脉松岭山,整体呈依山傍海之势。

山海之间大致宽约10千米,长近190千米。燕山山脉对于北部长城边防来说极为重要。

它西起八达岭,东至山海关一带,南侧即为京师所处平原地区,是京师的天然屏障。

无论是和平时的入贡交易,还是战时的军队、物资运输,都可以控制在明军的掌握之中,这是山海关一点所发挥出的扼制作用。

明军占据山海关,在控制住辽西走廊的同时,还可以在关内实现对京师快速的回防,防止后金军绕道入侵中原。

同时可以通过辽西走廊,实现对辽东地区的迅速打击,而建奴接应通路相对较远,进可攻,退可守,是山海关对于明朝最大的军事价值。

山海关以山为屏,占据军事防御中的制高点;以水为壕,充分利用水系形成阻隔。关城扼守咽喉地带,可谓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,

而沿海一侧则形成辽西走廊的天然屏障,山海关就位于辽西走廊西端最窄之处。

这种依山傍海的地理格局,最不利于后金骑兵的突击。

再配合以横亘于防区一侧的松岭山,可以达到以少胜多、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山海关的战略意义在明朝中后期变得越来越突出。

万历四十六年,努尔哈赤进攻辽东,辽东局势不断恶化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